近日,学院“情系酉水,法护苗乡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湖南省湘西州泸溪县,开展了为期7天的法治基层调研活动。团队聚焦基层法治运行和民族特色文化,在红土溪村,屈望社区,劳工爱心驿站,画壁景区,浦市古镇等地,通过法治课堂,趣味游戏,基层调研,人物访谈,非遗探究等多种形式,把专业知识应用基层实践,将青春热血扎根乡土大地,为基层发展注入了新鲜动能。
法情脉脉,寻法治之底色:
1.普法课堂:守护乡土孩童纯真心灵
实践期间,团队分别在泸溪县红土溪村和劳工爱心驿站,面向多名孩童开展趣味普法活动。团队成员精心设计ppt内容,通过鲜活案例和趣味问答,向孩子们系统讲解了责任承担,权益守护等多方面法律知识。此外,成员通过设计“法律拼图”“法律灯谜”“趣味投壶”等多个游戏环节,寓教于乐,在欢声笑语中传递法律知识,守护孩子心灵。

图1:红土溪村“送法进乡村”趣味普法活动
2.人物访谈:描绘基层法治生动画卷
调研的核心聚焦于泸溪县如何在基层有效化解矛盾纠纷。团队先后与泸溪县司法局工作人员符榄、团县委工作人员龙主任及多位社区干部、居民进行深度访谈。
“三级调解”筑牢根基:团队了解到,泸溪建立了完善的“村(社区)-乡镇(街道)-县级”三级调解网络。村社一级调解员熟悉本地社情民意,能快速介入、就地化解邻里家常纠纷,成为矛盾不上交的第一道防线。
“院坝会”里的和谐经:极具地方特色的“院坝会”成为解决社区公共事务和群体性矛盾的重要平台。团队成员观察到,在村民熟悉的院坝环境中,干部、乡贤、当事人围坐一起,通过摆事实、讲道理、明法律,在公开透明的氛围中寻求共识,有效化解了不少涉及公共利益的纠纷。
“大妈说法”巧解心结:在社区层面,“大妈说法”等柔性调解方式引人注目。将矛盾纠纷从情理角度出发,用“拉家常”“融入娱乐”的方式疏导情绪、弥合分歧,尤其擅长处理家庭、情感类纠纷,是法理情融合的生动实践。
通过实地走访和深度交流,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泸溪县在矛盾纠纷化解上的创新与实效。这些根植于乡土、融合了民族习惯、法治理念和传统智慧的调解模式,有效降低了诉讼率,维护了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。

图2:团队成员正在和司法局工作人员符榄进行访谈交流
古韵朴朴,悟苗乡之文明
1.调研取景:探究千古文明发展内核
滨江大草原的碧浪铺展于沅水江畔,村规民约的和谐沃土就此展现,每一片葱茏都书写着基层治理的生机;涉江楼的飞檐凌霄于苍穹之上,屈原的千年行吟无声回响,民族文明得以守护传承;沧桑的摩崖石刻旁,盘瓠的古老传说经久不息;浦市古镇斑驳的马头墙下,“五老调解室”的温情永存,德法共治的文明理念沁润大街小巷。在泸溪的山水交汇中,一幅景美,人和,法彰的文明画卷徐徐铺展。

图3:浦市古镇工作人员正在为团队成员讲解李氏家族历史
2.参观走访:解锁宝藏非遗创新密码
穿越六百载时光的辰河高腔展现非遗保护的法理之光,守护着千年韵律不绝于耳;生生不息的苗族挑花上演着指尖上的史诗,老匠人们手艺获政策扶持,知识产权保护让这“无字天书”安全传承。踏虎凿花的非遗工坊联动文旅,凿花从窗棂走向了世界,版权登记与品牌打造,让濒危技艺在法治护航下绽放新生。泸溪非遗早已超越技艺本身,它是法治时代下,古老大地对“活态传承”的铿锵回应。
七天行程结束,下乡之旅圆满收官。这次实践调研,让更多团队成员的理想抱负得以照进乡土中国。我们相信,通过下乡实践这个活动,在中国乡村振兴的道路上,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大显身手,用知识扎根大地,用脚步丈量祖国,燃烧青春,谱写新章!
宋燕 张林欢/文 岑丽易 霍晓敏/图 钟敏/审核